在漯河生活時,曾經(jīng)向往的詩和遠(yuǎn)方成為了生活的日常。然而,走遍九州,隨著閱歷和年齡的增長,還是豫州漯河最美好。
漯河有著8000多年的文化底蘊(yùn)。賈湖窯古陶器上“太陽紋”、龜甲上“目紋”等契刻符號把中國的文字史推向了舊石器與新石器交匯時期。
大禹在舞陽治理“潕水”,建舞陽城。劉累在臨潁養(yǎng)龍,建“豢龍城”??鬃又苡瘟袊?,在召陵留下了“冷飯店”、“歸村”的故事;在源匯留下了“問十”傳說;在舞陽留下了澧河“問津橋”、沙河“圣人渡口”、孔子講學(xué)壇“舞陽善德洪山廟”和“東不羹(lang)國不浪鼓”等典故。
春秋時期,漯河分別在公元前656年和公元前506年兩次召開諸侯國大會,史稱“召陵之盟”。 舞陽和臨潁分別有個“楚王墓”,一個叫“石墓潭”,一個叫“巨陵”。臨潁北有個固相城,據(jù)說是“鄭國國君掘地見母處”。在源匯空冢郭有七十二座塚,俗有“七十二座棠(唐)王墓,扯扯拉拉到汴梁”的傳說。
秦代漯河隸屬潁川郡。漢代,漯河名人輩出,舞陽人丁綝、王常隨光武帝南征北戰(zhàn),攻城略地,戰(zhàn)功赫赫。建武元年,丁綝任河南太守、封定陵新安侯、陵陽侯。培養(yǎng)出兒子丁鴻,歷任太尉兼衛(wèi)尉,世襲父爵陵陽侯,后封魯陽鄉(xiāng)侯。丁鴻任太尉時,鼓勵太尉南閣祭酒召陵人許慎著《說文解字》一書流傳后世。
建武六年春,王常率軍回洛陽,光武帝令夫人到王常老家舞陽相迎,回家上墳,以示榮寵。建武七年,光武帝拜王常橫野大將軍。建武十二年,王常在軍營駐地去世,封益節(jié)侯,葬于舞陽城東王常崗。
舞陽人韓棱任尚書令時,攜時任司徒的同鄉(xiāng)丁鴻,智斗竇氏外親集團(tuán)成為歷史佳話。晚年韓棱出任南陽太守,永元十年七月韓棱病逝,葬于舞陽老金山下。貞元九年,韓棱追封淵德公。其后人韓愈隨丞相裴度出征吳元濟(jì),駐防舞陽善德洪山廟、郾城洄曲鎮(zhèn)一帶,大捷后,來到舞陽老金山下韓棱墓,拜謁祭祖。
漯河人杰地靈,樊噲封舞陽侯。司馬懿封舞陽侯。大書法家鐘繇,封定陵侯,為定陵人丁鴻的“防微杜漸”“干云蔽日”留下了傳世墨寶。漢獻(xiàn)帝禪位,魏文帝登基于臨潁繁城,留下“三絕碑”,訴說“建安三子”故事。
唐開元五年,杜甫還是年少時,在郾城“龍塔古篆”旁觀公孫大娘舞劍后,留下兒時的記憶。大歷二年,詩圣在白帝城觀臨潁人李十二娘舞劍,問起師出何門,答曰郾城公孫大娘。詩圣杜甫由感而發(fā),作詩《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行》一首。據(jù)傳,張旭觀郾城人公孫大娘舞劍后,落筆龍飛鳳舞,成為了中國書法史上赫赫有名“草圣”。
五代十國期間,舞陽人王建,本著“喝了舞陽水,開口不離懟”的勇猛智慧,“懟”就了前蜀國皇帝,成為了河南漯河人和四川成都人的驕傲。
北宋年間,臨潁人李兌考進(jìn)士登第,任殿中侍御史。當(dāng)時狄青任廣西宣撫使,皇帝以入內(nèi)都知任守忠為副職,李兌進(jìn)諫宦官不能參與軍事,仁宗因此罷免任守忠,狄青感激備至。隨后李兌歷任杭州知州、鄧州知州、尚書右丞,以工部尚書退休,享年七十六去世。狄青去世后葬于舞陽,為舞陽留下“狄青塚”“狄青飲馬湖”等古跡。
公元1069年(熙寧二年),黃庭堅到葉縣任職,同年好友裴仲謀當(dāng)時為舞陽縣尉。裴仲謀作了一首詩給黃庭堅,黃庭堅為了和答裴仲謀作一首《次韻裴仲謀同年》。隨后黃庭堅與裴仲謀常來常往,在舞陽縣寫下《書舞陽西寺舊題處》《次韻裴尉過馬鞍山》等詩。
一年春天,黃庭堅來到舞陽古八景之一“樊侯馬鬣”,想起小時候曾隨父親黃庶來舞陽縣拜謁“樊噲陵”,父親題《樊噲廟》詩詞:陰森樊侯廟,古木澧水傍。茲民畏如生,奔走豕與羊。家家奉侯諱,若在父母堂。我來憩行役,再拜奠公觴。緬思英豪姿,名與此水長。風(fēng)偃眾樹枝,擬若怒鬣張。陰官有兵師,想在賁育行。今茲戎虜驕,內(nèi)為府庫瘡。安得七尺軀,長戟再激昂。橫行匈奴中,庶以康肺腸。
黃庭堅懷舊生情,隨即在舞陽作詩兩首《題樊侯廟》。(其一)漢興豐沛開天下,故舊因依日月明。拔劍一卮戲下酒,剖符千戶舞陽城。鼓刀屠狗少時事,排闥諫君身後名。異日淮陰儻相見,安能鞅鞅似平生。(其二)門掩虛堂陰窈窈,風(fēng)搖枯竹冷蕭蕭。邱虛余意誰相問,豐沛英魂我欲招。野老無知惟卜歲,神巫何事苦吹簫。人歸里社黃云暮,只有哀蟬伴寂寥。
南宋時期,岳飛率領(lǐng)岳家軍收復(fù)失地,一直打到朱仙鎮(zhèn),俗有“郾城大捷”之稱。但不幸是失去一位猛將楊再興。岳飛悲痛之余,將愛將葬于潁河之畔,選老潁河橋上的石板為墓碑,用槍刻下“楊再興之墓”以示紀(jì)念,如今被漯河市列為“愛國主義教育基地”。
元、明、清時期,漯河被譽(yù)為“萬里茶道”重要節(jié)點。水路運輸更是繁榮,山陜客商先后在舞陽北舞渡、漯河古鎮(zhèn)興建“山陜會館”。 “萬里茶道”轉(zhuǎn)運中心南陽賒店、舞陽北舞渡,俗有“拉不完的社旗店、填不滿的北舞渡”之稱。經(jīng)濟(jì)繁榮,促使人文提升。舞陽、臨潁、郾城古八景成為文人、墨客品酒、作詩的場所。官方興建文廟、書院。著名有舞陽文廟、郾城文廟、臨潁文廟等。書院有舞陽舞泉書院、善德白虎觀書院、郾城景文書院、臨潁紫陽書院等。文人雅士在“來而不往非禮也”交往中,“賈湖陶”“說文解字古香”成為了饋贈親朋好友“漯河水旱大碼頭”記憶的伴手禮。
從民國到新中國,漯河人才輩出。郾城藉少將蘇進(jìn)、吉合、張萬春、趙曉舟;舞陽藉上將曹剛川、少將劉炳耀,李軍;臨潁藉少將王貴仁、崔根峰、楊德安、黃喜民;舞陽藉中國科學(xué)院院士高濟(jì)宇、梁曉天;臨潁藉中國科學(xué)院院士方心芳。
古老的沙、澧、潁河承載著厚重的漯河文化,記錄著漯河人們?nèi)粘龆?,日落而息,養(yǎng)育著一代又一代勤勞、善良、智慧的沙、澧、潁兒女。
(王亞東:中國民間文藝家協(xié)會會員、漯河市民間文藝家協(xié)會副主席、漯河市工藝美術(shù)家協(xié)會副主席。九三學(xué)社成員,九三學(xué)社中央書畫院成員、河南省美術(shù)家協(xié)會會員。著有《舞陽賈湖陶》。出版合著《救命符》。先后在《人民日報》《河南日報》《大河報》《河南經(jīng)濟(jì)報》等發(fā)表散文、詩歌、小小說等。)
責(zé)編:瘦馬 編審:王輝 終審:盧子璋